1988年前,民办教育在当代中国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以原省委书记傅雨田为首的一批老同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始在这片处女地上辛勤耕耘,创办了赣江大学,校名由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亲笔泼墨,原省政协副主席、留美博士廖延雄教授任校长。
古人云:“初生之物,其行必丑,其神也旺”。南昌工学院自身发展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赣江大学创立时,接受单位资助及个人自筹资金总计不足1万元,可谓“白手起家”,当时校舍是租用的,教学设备除桌椅板凳和简单的教具自置外,其他都是通过协议与公办学校共享。但工院人信念似之星火,以俭立校,以艰励志,以勤补拙,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坚忍包容中创新,师资队伍逐渐以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并先后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实习车间等教学基础设施,在教育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向梦想前进。1997年,赣江大学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成为中国高等学历教育的组成部分。1998年,根据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赣江大学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其敢为人先的办学事迹被载入《江西学府志》,誉为“江西社会力量办学的骄傲”。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同志称道:“赣江大学为江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
2003年,江西超弦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依法成为学校的举办者。同年4月,学校更名为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迈入了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行列。2004年,以王斌同志为首的校董事会以办国民教育为已任,作出果敢决策:投资8亿元建设新校园,奏响了学校发展的最强音。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培养试点院校”。 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成立南昌工学院。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历经数十寒暑,几代“工院人”秉承“忠信笃行,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和“用井冈山精神育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产学研互助”的兴教办学路,先后与微软公司、格力空调、深圳纳思达、广东奥维斯集团以及南昌奥克斯空调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创建了纽斯黛莉班等校企合作示范班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用、顶用、好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以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民族预科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两翼的办学格局。如今,这里静水流芬,人文丰茂,占地面积1905亩花园式新校园,美如梦幻,如诗如画。校舍建筑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并建有完备的各项教学和生活配套设施。全校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民族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本专科40余个专业,建有机械工加工中心、现代电子实训中心、现代教育中心等11个实验中心和61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六大学科。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其中有来自48个少数民族学生6000多人,专兼职教师13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180余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40余人。
特别是学校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2003年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尊重民族风俗,高标准建立清真食堂等,并立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和个体差异,倾情倾力为民族学生成才搭建“金色桥梁”,先后为同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100余所部属、省属本科院校培养合格预科生近2万名,并为响应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援疆、援藏政策,主动承接了内地西藏和新疆中职班、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大学毕业生培训班,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民族小省办民族大教育的局面,成为江西省民族教育的一张鲜活名片。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视察学校时高兴地说:“感谢民营企业家办了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学校 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很有特色”。孙刚副省长批示:“赣江学院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认真、过细、到位,效果很好”。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春华秋实,风华正茂。”二十三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多次荣获江西省“优秀学院”、“办学先进集体”、“先进助学单位”等,近几年更是成绩斐然,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07?2009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9-2010年先后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规范管理年”和“提升质量年”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先后被省综治办和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授予“平安单位”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