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资金的“方程式”:银行贷款大幅下降
有助于“摸清家底”,控制系统风险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终于发布,而与审计署2011年6月发布的数据相比,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从79.01%下降到57%,截至2013年6月末,为10.12万亿。
风险似乎在下降,2013年下半年地方债务的偿债高峰已悄然而过。但警报远未解除:2014年偿债占比达到21.89%,为近年来偿债的高峰。而且在商业银行贷款下降的同时,表外融资则更加激进。从两次审计报告看,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都成为了新的融资方式,反而更麻烦:不易于监管而且融资成本较银行贷款高。
面对地方债务问题,审计机构也建议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以及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建议削减地方政府支出,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允许地方政府更多通过长期债券来缓和债务偿付压力。
银行贷款大幅下降
在市场关注中央和地方债务数据、投资方向以及债务偿还期限的同时,作为市场资金的最大融出方——商业银行,在此次全国债务审计中贷款余额的规模,在大幅下降。
根据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止到2013年6月末,地方各种债务中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共约10.12万亿,分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55252.45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19085.18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6849.76亿元。
而此次增加了乡镇一级之后的审计结果,更能够清晰地看到商业银行在整体地方债务中的模样。
在地方政府整体债务中,2013年6月末,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占比为57%。而在两年前,审计署通过对部分省市县等地审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末地方政府三类债务银行贷款余额为84679.99亿元,占整体地方债务79.01%。
第一创业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债务结构上,商业银行贷款的占比不断降低也符合市场预期。这说明近年来通过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贷款规模的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曾经迷雾笼罩的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规模,除了国家审计署给出的审计结果外,作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银监会公布的融资平台规模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末,监管部门统计的融资平台规模约9.7万亿。而从2013年起,监管部门对于融资平台规模的统计方法也有所改变。在2013年年初监管部门工作会议中,监管部门要求对于融资平台实施全口径统计。
一位银行人士认为,近些年,银监会一直执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政策。使得地方融资规模总额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控制,但是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确实存在,同时也导致了类似基础设施信托、理财产品、债券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规模迅速扩大。
在12月16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按照中央着力防控地方债务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识别、评级与管理机制,确保平台贷款余额不增。
警惕风险敞口
监管层严守银行融资,新的主体、新的方式进行融资却层出不穷。
汪涛认为,从2010年底的10.7万亿到2013年6月17.9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在仅仅两年半时间里大幅增加67%。即便剔除2011年审计未覆盖的乡镇级债务,较2010年增长64%,年复合增长率达21.8%,远超名义GDP增速。
“这意味着,尽管过去2-3年间银行平台贷款的监管趋严,但地方政府债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因为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各种途径从金融系统的庞大资金池中汲取资金,且融资方式‘日新月异’。正如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地方政府正更多地利用债券市场和更为复杂的表外信贷来规避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收紧。”汪涛指出。
上述银行人士则认为,虽然融资平台总量控制较好,但是从审计报告中显示的信托、城投债等,都与商业银行的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审计报告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中可以看出,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发行债券额度为11658.67亿元,占比10.7%。信托融资7620.33亿元,占比7%。证券、保险(放心保)业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2000.29亿元,融资租赁751.17亿元。
对于地方债务中的债券融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道,2014年是企业债券偿债高峰,预计将有1000亿元城投债券到期兑付。要求投融资平台公司按照约定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切实防范风险。
早在2012年银监会第三季度分析会中,监管部门就注意到融资平台通过城投债进行融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仅城投债融资规模就达到约6400亿元。
同时,监管部门警示道,由于城投债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承销银行被动持有债券,使得平台债权风险仍大量留在银行体系内,风险并未得到有效分散。
除了城投债规模大幅增长之外,信托融资规模也有着显著地提高。而近两年,基础信托的发行数量有所增长,信托总规模也超过了10万亿,同时部分信托产品也出现了风险。
华泰证券(601688,股吧)研究报告认为,如果考虑到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信托受益权中也存在较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债务,因此虽然银行持有的资产类别有所变化,风险存在部分释放,但是实际上银行资产类别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敞口仍然较大,假设按照40%的比重进行简单推算,地方政府债务中涉及到银行资产的比重将增加至74%。
汪涛则提醒道,随着越来越多的融资活动在缺乏适当监管的银行表外发生,资产质量可能在恶化、潜在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
多措施防范债务风险
在市场担忧地方债务风险的同时,市场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香港上市以处理不良资产为主业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受到市场热捧,上市首日涨幅为25.7%。而国内上市的16家银行股,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阵营逐步扩大。
中金研究报告则认为,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忧,以及由此衍生的对银行存量资产负债表的不信任是导致银行股破净的重要原因。
根据审计报告可以看出,在2013年7月至12月以及2014年到期需要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分别占22.92%和21.89%,到期偿还额度较大。而2014年如何解决地方债务快速增长以及融资方式更加隐蔽不易监管等诸多问题,也将会成为银行股修复估值的重要前提。
面对如何解决地方债务以及未来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多次提及市政债。在2013年9月9日,央行发布的周小川署名文章《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中讲道,市政债的操作原理与融资平台差别不大,但显然更规范,它则依赖未来合法的税收收入来源。
中金公司则建议道,重申化解存量债务的可能方案:包括建立省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务重组;配合国企改革督促地方政府通过变卖资产偿还债务;注资政策性银行、加快处置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设法用期限较长的债券来置换地方政府的短期银行贷款和信托贷款。”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