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第一节 银行监管
1.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共5个方面)
(1)公共性质论,即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应该接受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或授权机构的监管。
(2)利益冲突论,主要从外部性的角度解释,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概念。
1)逆向选择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贷款之前,无法充分有效的甄别风险高、风险低的不同贷款者,从而导致了信贷供给曲线向后弯折。随着利率的提高,市场上风险度越来越高,这就是逆向选择的后果。它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正确、全面、有效的甄别借款者的风险情况。
2)道德风险或道德危机是指银行在把资金贷款给企业或者是借款者之后,贷款资金的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借款者手中,当然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合同来约定客户应该遵守的规范,但是毕竟此时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已经比较差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约束力或监督力下降,而借款者知道风险高收益也高,所以可能把资金用在风险比较高的项目上,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度提高,因为银行无法监督借款人,由借款人给银行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例如银行出现了银行危机,除了给银行本身带来影响之外,由于它的产品涉及到了千家万户,很容易引起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带来的是一种社会的成本,所以它是一种负外部性。要有效的规避负外部性就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3)债权保护论,债权保护论是由于存款者和银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4)银行风险论。
(5)适度竞争论,目的是为了引导商业银行公开、公平、公正适度的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以上这五个角度,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都是需要政府部门进行调控的地方。而政府部门之所以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五个方面正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第一,公共产品;第二,外部性;第三,信息不对称;第四,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合成谬论;第五垄断。
2.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1975年由于两家银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促成了它的成立。1988年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应该达到8%的要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公布标志着银行从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
注意:教材第307页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布于2004年6月,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中实施。
8.1.1 银行监管的内容
1.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银行监管的目标
国际: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同时,保证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银监会提出的具体目标:
1)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2)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3)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2)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
监管行为的法律性质它是一种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是有效实施监管的基本要求。
2)公开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监管的立法和政策标准公开;
第二,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
第三,行政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公开。
3)公正
第一,实体公正,要求平等的对待监管对象;
第二,程序公正,要求所有的商业银行监管应该履行法定的完整程序。
4)效率
(3)银行监管理念和标准
1)监管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2)良好银行监管的标准:(共6条)
① 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
② 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
③ 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④ 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⑤ 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实行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⑥ 高效、节约的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4)风险监管
1)风险监管概述
我国银行监管提出应当逐步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方向转变。
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的评价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重点关注银行的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检查和评价涉及银行业务各个方面,是一种动态、全面的银行监管方式。
①从风险监管实质来看,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监管方式,合规监管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从监管实践看,风险监管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骆驼"评级监管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是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风险为本的监管,代表的是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风险监管的优点和作用:
② 具有计划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③ 形成共识和良性互动,具有一致性
④ 节省监管资源,提高现场工作的效率
⑤ 对银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⑥ 使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分工更清晰、结合更紧密
3)风险为本的持续监管框架:
① 了解机构
② 风险评估
③ 规划监管行动
④ 准备风险为本的风险检查
⑤ 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并确定评级。
检查根据事先分析确定的检查范围和目标业务逐项进行,但是首要的目的是通过一定量的测试确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