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
去年6月,一场“钱荒”使很多人从流动性泛滥的幻觉中惊醒过来。整个下半年,市场都被流动性问题搞得心神不定。事实上,从去年年中开始,流动性环境变了。不仅中国的流动性环境变了,全球流动性情况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怎么办?不拿出实在的招数,是难以应对新局面的。当然,对投资者也一样,今年同样要密切注意流动性问题。
——亚夫
■去年6月以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偏紧状况,突出表现在:短期市场利率高位徘徊,利率上升压力向长期端传递;银行存款余额波动加剧,超额准备金率显著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显著上升,收益率持续走高。
■流动性持续偏紧的状况是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导向、金融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外汇占款波动性加剧,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偏紧,资产管理市场超常规发展,大量分流银行存款。从未来趋势看,流动性整体偏紧,波动剧烈的状况可能仍将持续。
■为了应对流动性环境的变化,银行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主动负债能力,扩大流动性来源;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三是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抢占“大资管”主动权。
□金昱
从去年6月开始,我国银行业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偏紧状况,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居高不下,存款竞争更趋白热化,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一定冲击。
去年以来银行业流动性呈偏紧状况
去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钱荒”风波。6月20日,隔夜和7天SHIBOR双双突破10%,创历史新高。此后,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市场流动性困境,市场利率迅速由高位回落,但是整个下半年,银行业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性改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期市场利率高位徘徊,利率上升压力向长期端传递
去年下半年,各期限SHIBOR的月平均利率始终维持在3%上方。由于2012年7月以来,央行基准利率保持未变,因此短期SHIBOR利率的全面上升主要反映了银行间市场短期流动性显著收紧的状况。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还出现由短期向长期传导的趋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8月开始持续走高,11月27日达到4.72%,创出2005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目前,我国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较2005年低102bps。
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上升也推高了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而更长期限的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估值利率也同步上升,但长期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利差显著收窄,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挂现象。
2.银行存款余额波动加剧,超额准备金率显著下降
去年我国银行业存款余额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是,作为银行最稳定资金来源的储蓄存款增长却显著放缓。10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44.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6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少增5398亿元,增幅9.0%,较2012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近年来,银行出于业绩考核动机,季末存款冲时点已成常态,从而造成季度交界时期存款余额波动剧烈。2013年这种波动有加剧之势,尤其是储蓄存款在季初大规模流失的状况更为突出。
由于银行存款季末冲时点往往是通过各种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手段来实现的,跨季存款余额波动性的加剧表明,法定存款利率已严重限制银行存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银行存款,尤其是储蓄存款增长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2013年银行业整体超额准备金率显著下降。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超额准备金率已降至2.45%,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
3.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显著上升,收益率持续走高
2013年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季上升,前11个月累计发行理财产品47180只,比去年全年发行总数还多10394只。
截至2013年9月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9.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2万亿元,增幅达47.8%,远高于存款增速。
与此同时,2013年下半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攀升。11月末金牛网银行理财综合指数[1.07%]已升至5.37%,超过2013年6月末的5.33%,创出该指数2010年创设以来的新高。
而且中长期理财产品与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在2013年6月的“钱荒”风波中,还出现了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反超中长期产品的“倒挂”现象。
银行业流动性趋紧的主要原因
2013年6月开始的我国银行业流动性持续偏紧的状况是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导向、金融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既有短期因素的叠加,也有影响深远的长期趋势。
1.外汇占款波动加剧,影响流动性供给的稳定性
本世纪以来,在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背景下,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快速攀升,外汇占款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投放渠道之一。但是,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加剧,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的趋势戛然而止,转而进入一段剧烈波动期。
面对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人民银行通常会通过主动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行调节,以确保整体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但是,当外汇占款在短期内出现剧烈波动时,这种主动调节策略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2.央行货币政策趋紧,力促经济“去杠杆化”
去年央行在货币政策的考量中多次强调防范经济活动中过高的杠杆率带来的风险,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在政策取向上,继续坚持稳健原则,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当年货币政策较2012年明显趋紧,央行通过收紧主动货币投放规模,促进宏观经济“去杠杆”进程的意图明显。
分时段看,2013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初到6月上旬,央行主要采用正回购和发行央票相结合的方式,紧缩性调控特征明显。第二阶段由6月下旬至年底,央行停止正回购和央票发行,公开市场操作以逆回购为主。
除上述传统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外,2013年年初央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两种流动性管理新工具。当年春节前和6月末,央行两次采用SLF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三季度开始,央行对SLF进行了适度减量操作。此外,人民银行在2013年8月-11月间,还先后多次对到期的3年期央票进行续做,累计冻结长期流动性2319亿元。
总体而言,去年央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流动性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央行在5月、10月公开市场交易资金净回笼后,次月均出现了市场流动性紧张、利率大幅飙升的情况。而在市场流动性最紧的时刻,央行通过各种途径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也仅以保证不出现支付信用风险为限。
3.银行业贷款长期化趋势显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
从银行自身而言,2013年6月开始的流动性持续偏紧与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有很大关系。“短借长贷”本是银行经营的固有模式,但2013年以来这种期限错配程度陡然加剧,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资产端,随着我国投资增速的回升,2013年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迅猛。截至10月末,银行业境内贷款较年初增长8.0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4.2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2.8%。而2012年银行业境内贷款增量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仅为34.1%。中长期贷款占比的大幅提高,带动银行业贷款平均期限的拉长,资产周转率随之下降。
负债端,2013年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显著下降。在存款资金,尤其是储蓄存款的波动性加剧的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销售理财产品吸引客户资金。由于各家银行纷纷将理财产品销售与月末存款冲时点策略相结合,且理财产品以半年以下的短期产品为主,期限结构趋同现象突出。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理财业务经营不规范,理财产品期限与资金运用之间的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导致许多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后,必须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保证本金和收益的及时兑付。因此,当理财产品进入集中兑付期时,往往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较大冲击。
4.监管放松催生“大资管”格局,银行存款资金分流严重
2012年以来,我国各大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政策改革,相关业务监管限制显著放宽。特别是在资产管理领域,不同金融子行业之间的业务边界逐渐被打破,“大资管”格局日渐成形。
首先,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牌照垄断被大大削弱。在此次监管改革之前,资管领域各类机构具有较为清晰的业务边界,如基金公司只能从事二级市场投资,保险公司的资管业务仅适用于自身资金等。虽然同为财富管理行业,但因业务牌照原因,行业利润率差异较大,基金、证券、保险等机构存在明显的行业分工。监管改革后,资产管理各子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不同机构的牌照优势被削弱。
其次,各类资管机构的投资范围限制显著放宽。2012年7月,保监会先后颁布了《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能源及资源企业股权、保险业务相关的现代农业企业股权纳入投资范围,同时对各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限制也进一步放宽。
2012年10月,保监会又颁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法》、《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等文件,确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等证券化金融产品;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范围从港澳市场扩大到25个发达国家和20个新兴市场国家;保险资金可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由此,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得到显著拓宽。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投资范围也得到较大扩展。
第三,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产品销售渠道显著拓宽。监管限制的放松给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2013年以来,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均表现出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信托业方面,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合计为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60.3%。信托行业规模已超过银行理财业务总规模。
证券业方面,2013年以来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暴增。单从集合理财产品规模来看,2013年新成立的产品数量高达1739只,比2012年增长了5倍多。截至2013年9月末,券商资管规模已达到3.89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05%。
基金业方面,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境内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合计3.85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37%。
保险业方面,增速相对较慢。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8.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5%。其中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172亿元,较年初增长17.36%。
各类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我国的直接金融渠道。虽然这些机构在客户和渠道资源上还无法与银行相提并论,但是凭借更高的预期收益、更广泛的投资范围和更灵活的投资策略选择,它们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尤其是高净值客户资金进入直接金融体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互联网直销、电商平台等新型销售渠道的建设,这两年来各类非银行机构不仅正在努力减少对银行渠道的依赖性,而且还把目标客户群扩大到广大普通客户和小额闲散资金。2013年6月中旬支付宝公司开设“余额宝”服务以后,短短5个月时间,通过该产品购买天鸿基金的资金余额就突破1000亿元。
随着“大资管”格局的逐步成型,银行面临的存款分流压力与日俱增。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增量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缺口显著扩大。这在储蓄存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已绕开银行存款这一中间环节,直接进入金融体系。
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银行不得不通过大量发行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来增强对客户资金的吸引力。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金实际上已经绕开存款利率上限限制,实现了高度市场化的定价,从而抬高了整个资金市场的定价中枢。这体现了被长期压制的社会资金成本向市场均衡水平回归的过程。
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由“大资管”推动的金融脱媒趋势不可逆转,社会投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意味着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通过存款特许权垄断低成本资金来源的格局将被逐渐打破,由此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趋势预测与对策
从未来趋势看,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波动剧烈的状况可能仍将持续。
宏观环境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回暖趋势的日渐明朗,美联储将于2014年1月起削减QE规模,这将对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普遍面临资本外流和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另一方面,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有望继续缓慢回升,从而有助于改善外贸形势。总体而言,国际市场对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稳定的冲击可能更加剧烈。
货币政策方面,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风险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情况下,预计明年央行将继续保持偏紧的货币政策导向,将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在稳定合理的水平,在严防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推进经济“去杠杆化”进程。
市场环境方面,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进程可能进一步提速,为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银行存款资金将面临被加速分流的压力。
现在,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流动性环境的变化?
1.提高主动负债能力,扩大流动性来源
我国目前的金融脱媒,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带来的资金定价市场化的过程。随着各类直接金融渠道的发展,在存款利率管制尚未解除的状况下,银行存款分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逐渐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存款的被动负债业务策略,更多发展主动负债业务,拓展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获取资金的能力。
目前我国可供银行选择的主动负债形式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发行债券、对央行负债、对同业负债和协议存款等。近期,同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正式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银行的主动负债工具。未来银行需要制定系统的主动负债策略,根据资金需求和市场条件,考量各类主动负债工具的期限和价格特征,选择合适的负债工具,实现为业务发展筹集充足资金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的有机统一。同时,银行也要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提早研究企业和个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新型负债工具,进一步丰富负债工具,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做好充足准备。
2.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由于银行主动负债的稳定性不如客户存款资金,随着主动负债规模的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因此,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机制,以风险敞口管理为主线,建立健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要综合分析各项资产负债对利率、汇率等重要市场变量的敏感性差异和资产负债流动性敞口,根据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水平,依据对风险因素变动的预期,积极主动地调整各类风险缺口的规模和结构,实现既定的风险控制和收益目标。
为此,银行需要对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流程和工具手段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要建立起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环境相适应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流程的效率和灵活度。要不断优化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传导机制,加快完善市场化产品定价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除了前述负债管理工具外,在资产工具方面,要积极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有效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增强资产期限管理的灵活性。
3.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抢占“大资管”主动权
“大资管”格局的逐步成型,对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产生了一定冲击,突出表现为客户分流和资金分流两个方面。但目前,银行在客户基础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优势依然不可动摇。再加上银行在风险管理和IT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未来银行完全有能力成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大资管”格局中掌握更大主动权。为此,银行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整合业务牌照资源,加速产品创新,形成综合化服务能力。目前,同其他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范围上受到更大限制。但许多银行已经通过控股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搭建起了综合化经营框架。下一步,银行需要通过集团内部的联动协作,克服业务牌照方面的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产品研发和综合化客户服务机制。
二是整合渠道资源,细分客户需求,形成精细化的客户营销服务机制。2013年以来,银行业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遭遇的竞争已由高端客户群向普通客户群扩散。为了应对这种全方位的挑战,银行必须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客户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需求特点,据以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同时,银行需要将渠道组织和客户服务密切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类客户制定相应的渠道策略、营销策略和产品服务策略,形成不可复制的综合化服务优势,以此稳定和拓展客户基础。
三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打造值得信赖的资产管理品牌。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尚处起步阶段,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业务风险。从长期来看,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是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要着眼长远,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业务开展中各类风险的有效管控,以稳定的收益能力赢得客户的信赖,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品牌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0.29% 资金 研报]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