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中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面对加速流失的存款,商业银行纷纷推出货币基金卷入战局。专家指出,借助货币基金,大量活期存款在脱离银行之后,又以协议存款的形式返回银行,一去一回间,银行的吸储成本显著上升。银行迫于竞争力推货币基金,其在“转型自救”的同时也难免伤及自身。(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和腾讯微信推出的理财通为代表,借助淘宝和QQ的巨大影响力,互联网金融“掏出”银行的活期存款,再投资给银行的协议存款,其中的利差有3.65%,因为银行给的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而吸收的协议存款要付出4%的利息。如果这个“宝”那个“通”的,一年要挖走银行一万亿活期存款的话,那银行就得拱手送上365亿真金白银,银行能不痛断肝肠!目前,余额宝一家吸金已经超过2500亿,互联网大鳄谁都不是“善茬”,都在跃跃欲试,虎视眈眈,新浪、搜狐、网易如果发挥各自优势,紧随腾讯之后加入进来,一万亿根本打不住,而银行现在有活期存款和临时存款18万亿,还大有潜力可挖。这个“潜力”恰恰是对互联网大鳄的吸引力!
银行的“损失”不仅是互联网大鳄和他们所联手的基金公司的收益,更是亿万百姓分到的一杯羹。多少年来,银行利用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挖空心思收这费那费,用极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吸储,以高出活期利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率放贷,赚取的利润自己“都不好意思说”。高管年薪动辄几十万几百万,职工收入高出社会平均收入数倍。这样的阔日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该收敛一些了。
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发布之后,有心人已经看到了中央打破银行垄断的端倪,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恰逢其时。银行在和互联网大鳄的竞争中,只能积极应对。这个“宝”那个“通”的理财产品不外乎就是投资协议存款和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货币基金。一些银行已经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财产品,这就是积极应对的办法。互联网是开放的平台,你们大鳄能开发理财产品,银行利用自己信誉度高等优势,也可以开发。当然,竞争中,谁也不能“跩”,谁也不能“耍大牌”,只能老老实实地将客户奉为上宾,有礼有利。银行如果经营的好,利率超过这“宝”那“通”,客户谁都不是傻子,钱自然会流回银行。
当然,也有些银行面对突然而至的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一时间慌了手脚,企图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歪招”应对。比如一天只能转五千到一万,一个月只能转五万到支付宝(余额宝)等等限制。这些限制,不仅违反了《商业银行法》“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规定,实际上也是限制不住的,一是银行间很难形成一致,二是互联网大鳄肯定会想出应对之策。
我国银行所处的垄断地位,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而是政策保护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垄断必然被打破,银行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坚持走正道,积极应对才有出路,企图靠“歪招”自救,只能是“自戕”之举。